
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對世界經濟金融的觀察,所以我的題目是全球經濟金融2025,整個經濟金融的重塑,以及我們的應對。
想說的第一個就是,全球經濟是處于一個持續性的低增長的過程,這是一個新的特征,我覺得理解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以后,貿易不再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又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第三個,政府的債務、財政赤字,全世界都在上升,使得金融風險在不斷的積累,所以這是一個重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第四,加上地緣政治,全球的這個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的風險是急劇上升的。
我想這個是我們看到2025全球經濟金融的幾個比較主要的特征。
順便說一下,沒有悲觀和樂觀之說,我只是把我們觀察到的一些事實給各位做一個匯報。
世界變了,變了不由我們。
從思維方式來說,我覺得很簡單,變化的世界這四條就是在座各位的新的約束。在座各位一直是成功者,你們不斷的在一個約束的環境里優化你們的業務,所以約束變了,大家得重新做你們的約束模型,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現有的趨勢和結構變化,我覺得改不了,改變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這是使你成為未來贏者的最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一直說沒有悲觀和樂觀之說,只是你看到什么。
國家也作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提出了新增長模型。中國的新增長模型有新的發展,主要的是注重國內的消費市場,因為國際波動,與此同時,注重我們的核心的競爭力,制造業,這個特別重要。培養未來的核心競爭能力,就是碳綜合轉型、科技、數據資本,在這個情況下,以這些來應對整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所以當我們看到整個經濟的增長趨勢在下滑的時候,其實中國的經濟將面臨巨大的結構性變化。
在座的各位其實都知道,對于各位做業務的來說,增長重要,其實結構變化更重要,因為盈利機會主要在結構變化之中,但在過去的長時間里,增長的趨勢太強了,是增長推動結構變化,所以大家把結構的變化把在第二位,而在未來是結構的變化拉動經濟的增長,請注意。
所以當經濟增長下滑的時候,不用擔心,因為未來一切的機會在結構變化之中,我覺得這個是今天的全球經濟金融和中國經濟金融變化對各位最重要的和最關鍵的一點。
好,我把故事說完了,剩下就很簡單,我就用一些數據把我想說的事情簡單的給各位做一個匯報。

全球經濟持續低增長,大家可以看到2022年經濟反彈,當中是黑的是全球,這是發達國家,前面是發展中國家,紅的,2024年有一點的反彈,2025年現在看來基本和2020年持平,本來預測還有點前進,基本就持平,然后緩緩地還是往下走,整個經濟在今年也就是2.7左右的增長,明年也就是2.7~2.8左右,大概會維持在這個水平在今后3~5年左右的時間,這是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全球增長水平。
為什么?
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創傷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發生疫情,全球經濟我們預測走的是黃線,疫情的2020年下跌,樂觀的估計在2022年的時候我們估計可以走這個紅線,強勁反彈。
但是結果2023年底、2024年現在預測的話,全球經濟會沿著藍的線走,這個缺口就是疫情造成的創傷,這個缺口是永久性缺口,它永遠回不去了,已經給全球造成了7萬億美元的缺口,所以這根曲線回不去,我們等于在原有的增長軌跡平行的下移,走到一個低的增長軌跡,我覺得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沒有回到均衡,只有新常態。
我們總是以均衡的關系認為它會回去,它是回不去的,所以這個影響很大,我們進一步發現特別有意思,全球勞動生產率普遍下降,特別有意思,比如說藍的是發達國家,紅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在2000年到2004年大概是2%的增長速度,但是在未來的幾年估計大概是1.5%不到的速度。
其中有資本的滲透率下降,就業率下降,勞動生產率下降,就把它分解的話,為什么經濟下降和勞動生產率下降,其實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鏈的重造,貿易的推動力不再存在,地緣政治的波動,它對整個生產的組織結構發生了沖擊,現在還在調整和形成過程之中,人工智能還沒有形成新的生產力,所以這張圖將會主導未年未來幾年的基本的經濟趨勢。
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每當有經濟危機的時候,經濟增長在危機后都會下跌。2001年到2008年的時候,全球經濟增長平均3.5%,2008年危機,2009~2019年這10年就變成了3.12%,下降了0.4個百分點,這是很大的。我們預測在未來也就是2.5%~2.6%左右的全球GDP增長速度。
順便說一下IMF也是我的老東家,用的是PPP,所以它是3~3.1%,如果用美元現價的話,2.7%左右。相對于3.5%的2001年到2007年的增長速度,這是0.8個百分點的平均下跌,這是很厲害的。

高盛最近做了個預測,他說長期到2070年,全球經濟增長是緩緩下降,全球下降到1.7%左右,這張圖很有爭議,因為核心是人工智能ChatGPT能多大程度上改變這張圖,不清楚,但是如果人工智能不發生大的變化,這張圖大概現在的共識是基本趨勢。
理解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這是我們所有人的約束。經濟下滑,地緣政治變化引起很大變化,所以貿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貿易從2008年就開始變化,大家可以看到,貿易全球增長很快,從30%漲到60%,2008年左右,其中漲的特別快的就是2001年、2002年到2008年,這是什么?這是中國加入WTO。

但是從2008年開始,大家可以看到,貿易是不斷的波動,其實都在60%這個比重沒有動過,這是貿易占GDP比重,也就是說在2008年以前貿易增長速度永遠超過GDP增長速度,貿易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火車頭,2008年以后貿易和GDP增長基本同速,所以它增長的比重沒有變化,貿易不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火車頭。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在這個下面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產品的出口急劇下跌,這就是地緣政治。大家可以看到制造業的出口急劇下跌,這就是地緣政治。
產業鏈的重置,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的電子產品出口到美國,2018年以前達到的美國進口的40%,現在大家可以看到跌得非常厲害,上升的是什么?是東盟向美國的出口。
順便說一下,相當部分是中國的企業在東盟的再出口,但是它改變了一個根本的東西,它改變了全球的產業鏈配置,同時它改變了中國的GDP和GNP配置,因為在上面那個曲線是中國的GDP,下面這個曲線哪怕是中國的企業生產的,這是什么?這是中國的GNP,所以貿易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貿易發生變化的時候,金融的變化也是很深刻的。

金融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財政的赤字急劇上升。
同樣是我們做的預測,如果沒有2000年的疫情的話,全球平均,政府的赤字應該是從83%左右逐漸走到87%,有點增長,不是特別厲害,但是疫情以后急劇的擴張,以后有所下跌,最近又開始逐漸上升。
到2028年,15年以后,全球赤字會達到100%,這可是一個新的標準。
大家還記得2000年歐元成立的時候標準是什么?我們歷來學的財政標準是3%的赤字,60%的債務,這是鐵的杠桿是不允許超過的。
歐元成立的時候這就是標準,今年是100%,這根曲線急劇上升,一方面是對疫情的恐懼,一方面是民粹主義,像美國、歐洲、日本為了討好民眾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而這根曲線繼續回不來繼續上升,一個是民粹主義民眾的需求,社會服務開始增加,一個是利率高了以后,政府的債務成本上升,所以這根曲線下不來。
這根曲線下不來,全球的金融就不可能安全,因為金融根本上是跟著財政走的,財政的債務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日本的債務最高,政府債務250%,美國都130%的,美國人曾經嘲笑歐洲的債務,現在美國的政府債務超過了歐洲,債務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
我們舉一個美國的例子來看,預測美國到2028年,4年以后,灰的是它的基本赤字,大概3%左右,這個還是3多一點,3.5還是可維持的,粉紅色的是它的付息成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付息成本上升非常厲害。
為什么?因為利率水平高了,之前是0利率,現在是5%,政府的財政支出在不斷赤字,付息成本不斷上升的話,財政赤字是不可能控制的,所以財政赤字上升是金融未來一個很大的風險,財政赤字誰買單?央行買單。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以美聯儲為例,2008年的時候,當初美聯儲擴張的這一節,從0.7萬億美元左右的資產負債表漲到了1.4,翻了一番,我們都覺得了不得的太厲害了,以后逐漸上升,2020年大家可以看到,美聯儲一下上升一大截,灰的是歐央行,黃的是日本。
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的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是非常的厲害,現在就是高出了,就這一點,現在按照我們理論的假設,這一塊都要拿掉,如果能回到這里的話,我們覺得金融會是比較安穩的,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回到這一點就是金融危機,就是經濟危機。
所以其實要理解像美聯儲現在在這個位置上,就在高位上,它是往前也不能走,往后也不能走,所以貨幣政策只能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財政持續擴張,貨幣停停走走,走走停停,這就是金融業最大的潛在風險,我覺得這個風險它是一個不斷的積聚的風險、積累的風險。
那么央行的利率水平在這個情況下要降,降不下來,所以我們做這個曲線,我們可以看到央行的利率到了水平5.5以上就逐漸往下降,但它不可能降到0,就是日本在0,它還是會維持在3左右這個水平,所以這個是回不去的。
央行的利率維持在一個高的水平,通脹在3%左右,央行在3~3.5%左右,經濟增長速度在2.5%左右,就是我們能看到未來的新常態。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全球的新的經濟金融的環境和約束,理解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在這個上面,我講的是一個基本的面它的變化,然后我們也來看看有哪些意外的事情會對基本面造成沖擊,產生波動,產生各位負責的資產的價值的變化。

這是最新的關于不確定性的兩根指數,第一個是脆弱指數,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經濟的脆弱指數上升得非常厲害,這個是藍的曲線,紅的曲線是地緣政治,在俄烏沖突以后有所下降,最近隨著兩場戰爭的進展急劇又在上升,所以全球的脆弱性和地緣政治的風險都上升得非常厲害。
同時,全球經濟的碎片化很厲害,我們統計幾乎嚇壞了我們自己,也包括所有人。2023年一年全球各個國家自己增加的產業政策,大家可以看到從幾乎是一個極其低的,1月份的水平,100左右,漲到了1600 、1700左右,全世界產業政策。

世界經濟論壇論壇最近發布了2024全球金融風險報告,我是世界經濟論壇的董事,做了20年了,所以我也知道這個報告,但這個報告出來以后我特別的驚訝,大家可以看到,未來兩年主要的風險是什么?是信息錯誤,極端氣候、社會分化、網絡不安全,國家間的武裝沖突,第六是經濟機會,第七是通貨膨脹,第九是衰退。
未來兩年全球十大經濟金融風險,3個是經濟,7個是政治,未來10年,極端氣候、生物多樣化、資源、信息、人工智能、移民、網絡、社會分化、污染,沒有一項是經濟。
說明什么?我和他們討論,在全球化的過程里,我們都認為我們自己活在一個經濟的世界里,今天這個世界變了,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和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所以在考慮整個全盤的約束的時候,它不只是一個經濟約束,還有很多我們以前不熟悉的因素,現在都會成為新的約束條件。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所以全球的不確定性上升是非常嚴重,而不確定性時時刻刻會沖擊,經濟和金融的脆弱性,這是個很大的變化。
在這個情況下,中國怎么應對?
我覺得國家提出的重大戰略是提出了新增長模式這個概念。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從增長的速度來說,從2008年以后其實緩緩下降,因為規模大了,經過2000年的反彈,緩緩的穩在5%左右,我們人均GDP還是不斷的保持一個增長的勢態,那么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讓它穩穩的穩在10.5%到5%左右區間,因為整個盤子大了,我們從13,000美金的中等速度逐漸往前走,增長速度放緩,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但增長的質量會提高。
所以這里的幾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擴大國內需求,因為面對全球的不確定性,把自己的重點放在國內變得特別重要,我們把國內需求比重看其實特別有意思,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物質產品的需求比重占GDP比重32%左右,從40%下降,就從人均收入增長下降,很正常,這個在全球是很高的,但是我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不可能再提高了,因為我們已經有了13,000美金以后,我們的必需品的消費在下降,我們的房地產的需求也在下降,因為人均已經42平米了,已經在中國在全球的頂尖了。
什么是未來的要求?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未來關于整個的文藝,整個的旅游,整個的衛生,整個的醫療,空間還是相當大的,消費的核心正在從物質產品的消費走向發展消費,轉向服務消費,這是中國在今天人均1.3萬美元的階段上必然的結構轉化,所以消費的前景非常大,中央正式提出消費要在供給端改變和發力,是特別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制造業,做大做強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30.3%左右,中國的制造業是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的總和,我們占了30.3%,他們4家占了29.9%。特別是疫情以來,我們充分意識到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制造業。改革開放40年前20年,我們把中國的制造業做成了世界上最便宜的制造業。改革開放的后20年、40年里,我們把它不但作為便宜,而且做成世界便宜又好的制造業。未來20年,中國的制造業變成又便宜又好又高科技的制造業,而且我們希望能夠維持著30%的比例不變,中國的制造業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變化,也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變化。
這是三中全會中央提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產業,新興產業,科技、生物、新能源、新環境,以及培育未來的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甚至是人工智能等,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便宜、好的質量和高的科技的全球制造業這方面發展,這是特別重要,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制造業的投資走得非常厲害,制造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從2000年以來逐漸下降,2017年之后現在一直上升,已經占到整個投資的50%以上了,所以制造業是個重點。
布局未來的話,一個很重要的是碳中和。因為在綠色的領域里,總書記在2020年對全球鄭重承諾,但它對中國來說特別重要的意義是前一個40年我們還在工業化的追趕模式,后一個40年我們希望在綠色領域,我們不但是追趕,而且我們可以并跑和引領世界。
中國要走向全強國,走向世界。綠色轉型是中國的必經之路,我們做過分析,到2050年,中國的GDP會翻兩番,達到400萬億人民幣以上,但中國的碳排放量會消減90%,大家想想,這是多么重大的結構調整和科技的發展。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剩下的工作時間里一定是和碳中和為伴,這是一件特別重大的事情,碳中和的第一步是能源革命,因為中國的煤占了全指消費的能源消費的57.7%,第一個把煤給革掉,我們看未來的話,整個能源結構里面風電在這里,光電在這里,煤會降到22%左右,核電會不斷上升,所以整個能源結構會從今天到未來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中國在這方面布局早,走在前面,所以今天光電的成本低于煤電。
2021年的時候,我們在四川的光電已經1毛4一度電了,這個電把它運到河南駐馬店,低于駐馬店的煤電。所以那天我寫了個報告,我說這一天宣布了中國光伏企業的上升以及中國煤的死亡,他不是說煤一天退出,但是成本是決定一切的,如果光電的成本低于煤,我們就有希望不斷的擴建光電,所以在這個之后光電急劇發展,風電現在是2毛5左右的成本,降到兩毛,我們覺得基本上可以在全球競爭了,現在朝這個目標走,已經很近了。
我們的新能源的裝機上升得非常厲害,全球領先,大家可以看到全國發電容量37.5%就是新能源了。
現在唯一的是什么?唯一的是儲能不夠,電網不夠,發電量不夠。所以下一步的改革就是電網改革和增加儲能設備,把這個能量用起來。
氫能起來了,因為有了這個干凈能源,生產氫,我們現在的氫的成本大概可以三美元一公斤,三美元一公斤在國際上就可以競爭了。所以在上海已經開始出現出口氫的產品,比如說氨等等其他,所以我們的氫能產業鏈起來了。
因為氫是儲能,氫是重卡,氫是化工,這個能源結構變化了。核電站,我們重新啟動了276座核電站。中國銀行非常驕傲,中國第一座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銀行融資的,首創的項目融資,這是特別值得驕傲的。
我們進口的法國的模式,我們進口的俄羅斯模式,全世界最好的4臺核電站是美國的AP1000,全部在中國運營,因為美國不允許核電站運營,所以我們自己的研發,我們有了自己的華能一號,所以核電在中國會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產業,而且現在用中子來撞擊的話,可以把核消耗的污染以及把它的廢料下降到10%左右。
核電起來了,剩下的就是改革電網,改革電網的第一步就競價,競價上電網。第二個就是電網建立并行的去中心化的電網系統,我覺得這個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在后面支撐的是兩大國家特別重視的支柱,就是科技力量。第一個就是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領域里,我想我們都承認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智能時代,在以前是觀察到科學,這是牛頓時代,到技術到產品,今天是從數據到知識,直接到產品。自己在人工智能的研發,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人類有史以來找到了第二個知識的認知的途徑,是機器認知,而且我們第一次發現機器認知可能不只是重復人的認知,可以豐富人的認知,這個世界是真的變了。
大模型我們現在全力的介入中國的產業鏈,在新能源方面中國遙遙領先,在傳統能源數字能源中國領先,通訊設備中國領先,消費電子品牌領先,電子元器件我們感到非常厲害,但是現在美國開始對我們禁運有影響,但還是很厲害,我們前面三項,半導體、半導體設備和云,現在集中突破的是云,第一項,所以全面構建人工智能的產業鏈是一個很大的發展。在這個下面,我覺得結合中國的制造業,我就舉兩個,我覺得將來會有重大突破,而且會在中國突破的。
第一個就是無人駕駛汽車,全世界無人駕駛汽車的幾家,大家可以看到除了特斯拉是一家,剩下的5家全部是中國企業,現在是L3水平中上,逐漸走向L4,中國的試點,而且中國用城市的路網配無人駕駛,這個以后會發展很厲害。
具型機器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未來,因為這是一個把物理空間、人工智能和機械制造業結合的一個產業,我知道上海是會成為我們國家機器人的特別重要的發展的城市。中國有很大的優勢,我們看到全球的產業鏈,從手、胳膊、肘、從感應器等的元器件,中國都占了全球的產量的50%左右。
所以發揮中國的優勢,走機器人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已經沒有時間了,所以我再占用30秒,把最后一個我認為同等重要的題目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數據的資本化。在發展人工智能的時候,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和數據,外國人卡我們的算力,我們的算法受到影響。
我們剩下的核心資源是什么?
是數據。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大國,這是我們預計2025年中國會超過美國。其實今天已經超過了,問題是怎么用這個數據,所以中央在去年做的重大決策,提出的數據20條,這個20條特別有意思,我們摒棄了一直纏繞我們的所有權的問題,沿用1978年的包產到戶改革的政策,先把所有權放一邊,我們定義了數據的我們叫持有權,你持有就可以,生產權,你把它做成產品,經營權,三個權利都可以盈利經營,這一下就把數據余額大門給打開了。
緊接著去年8月財政部發布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數據可以入表。數據入表就是可以作為資產,可以作為負債,也就是說可以作為資本。這一條路打開,數據資本的發展擋不住了。所以我們在全國觀察到一系列的數據抵押,數據加強,數據貸款,數據投資等等的現象,規模從幾千萬到幾個億都有,全國開始了政府數據的授權經營管理,把數據放開。
我前兩天在上海的數據交易所看到浙江的一個中小的城市把數據打包在上海上市,交易成功,這個也是走在很前面。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幾件事放在一起的話,我們看未來的話,全球經濟金融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低增長、高財政赤字和金融不確定性,貿易的碎片化,地緣政治和不確定的上升,這都是我們面臨新的環境,而在在這個新的環境下,中國的決策是保持定力,我們構建新的一個增長方式,關注于國內消費市場,關注于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制造業,關注于未來的綠色、人工智能以及數據資本的大潮。
這個世界真的變了,我們以前關注的是增長,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是結構變化,結構變化的機會會大于增長,祝大家都成為未來的贏者,謝謝大家。

重點推薦園區廠房
更多廠房土地 請點擊【園區產業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