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其中道理看似相通,但經濟、產業發展時刻處于變化之中,招商人的思考也要處于不斷成長、精進的過程。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20條有關招商的基本思考,對接企業前看一看,我相信你會有新的思考。
1、“商”不是招過來的
選址的過程,其實是企業綜合考慮各種生產要素后,進行合理化選擇的過程。招商的過程,也可以看做是,企業自發聚集的過程,也是生產要素、生產資源高效整合配置的過程。
招商工作,是為了企業能更快速更全面了解地區信息,并且幫助企業解決發展痛點,從而讓企業選擇落戶。
2、“要素之爭”變為“生態之爭”
在國內綜合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地區招商和產業競爭的核心,正在從“要素”轉向“生態”以往的政策、土地、能源、勞動力成本等要素,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逐漸失去優勢。
而營商環境、平臺的資源整合力、資本助推力、人才支撐力、企業的創新主導力等,開始成為地區招商的產業生態競爭力。
3、打破“肥水不外流”
“溫室”下長大的企業,沒有在市場中經過“搏擊”,最終是沒有競爭力的。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各地政府“到底由誰干,讓市場和實力說了算”。
4、企業投資是為了賺錢
企業到本地投資后,能賺到錢,才會有更多的人來投資,這就是最好的投資環境。當招商人明白這一點后,就能真正解放思想,從根本入手改善投資環境,創造一個能讓企業盈利的投資環境。
5、招商是一場雙向選擇
企業選擇落戶在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園區,有很大必然性。這主要取決于地方產業及生產要素的基礎、企業戰略規劃的布局、人文生態的綜合影響。
而園區選擇一個項目具有很強的必然性,項目信息的獲取、產業契合度、投資規模的認同、雙方對議價的承受能力等。
6、“大干部”才能“招大商”
招商工作中,決策權決定了話語權,從平等對話角度來說,招大引強需要地區“一把手”,發揮“關鍵少數”作用,加快項目招引進展。
一把手的能力、水平、信譽包括人格魅力,都能對企業投資落地一定影響,甚至能成為地區投資環境的第一形象和吸引力。
7、資本招商新思考
資本招商不是存量的競爭,是通過資本投入引進優質項目或優質公司的新興產業,提升增量。
資本入股的方式,能讓地方與項目深度捆綁,建立長期互惠互利的政商關系,提高經濟與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8、去魚多的地方釣魚
招商引資就像釣魚,招商人要去有魚的地方釣魚。駐點招商也是一樣的道理,在選擇目標“魚塘”時,不僅要考慮哪里的“魚多”、“魚大”,更要考慮“魚是否更容易上鉤”。
飛地招商便是兩地通過政策、產業轉移等方式手段,讓魚兒能從一地游向另一個地區。
9、風口是機會也是挑戰
不追風口意味著,城市要伴隨產業、企業從0到1,從1到100……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成長過程。
蘇州是一個不追風口的城市,如今蘇州的熱門賽道,比如半導體、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基本都是蘇州在十幾年前超前布置的。
10、資源配置的多種方式
以蘇州為例的不少地區,比較低調內斂,相對尊重市場的力量,愿意將資源用市場化的方式,配置到更多企業和賽道中。
以合肥為例的部分地區,則會以舉政府之力重點引進一兩個項目,再以大項目招引配套。所以對這類城市來說,時機和風口很重要。
11、在企業同一頻道上對話
想要在激烈的招商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和企業有話說,掌握產業共同話題與語言,才能在同一頻道上行對話。
在這給招商人推薦幾個公眾號:汽車產業有蓋世汽車、電動之家;光伏有黑鷹光伏;新材料有新材料在線;芯片有芯榜;數字產業有數邦客……
12、思想決定發展高度
發展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不能只糾結于自己沒什么、缺什么,要多想想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能干什么,“無”可以變成“有”。
比如雖然當地區位、資源、產業基礎不好,但有充足勞動力、有土地、電力等生產要素保障,也能吸引相對應的產業落定發展。
13、冷靜對待“紅海”產業
中國是最善于將“藍海”變為“紅海”的國家,沒有“護城河”的產業,其中的企業只能賺“辛苦錢”。地方或企業,進軍這類產業容易,但守產業難,在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上,還需要多下些功夫。
14、“草根產業”也能是“地標產業”
“地標產業”通常展示了一個地區的產業走向與實力,也許很多人會不自覺想到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產業。但于很多縣城或地級市來說,“地標產業”的崛起往往依靠的是“草根產業”。
想要形成“地標”,首先要形成群。比如:婁底市新化縣,打印復印業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5%;邵陽市邵東縣,注塑打火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
15、沒有積累,產業做不起來
地區產業發展,既要有現在,也要有未來,做產業需要有“久久為功”的耐心。一般來說,地區產業會分為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戰新產業。
支柱產業強調現在,主導產業看好未來,戰新產業重在潛力。并且從歷史中看,大多數支柱產業都是由過去的主導產業演變而來的。
16、“一錘子買賣”不是招商
招商人必須要有細水長流的心態、重義守信的姿態。項目談判時,重在以情感人;項目簽約后,要讓企業感受到地區的辦事效率和投資環境;投產后,要讓企業認同政府和園區的誠信。
始終懷揣著“服務比政策更重要”的理念,不僅能收獲項目、朋友,還有可能以商招商,帶來更多項目落戶。
17、不能只是“一片向好”
不論是地方招商還是產業發展,如果輿論只說好話,缺乏多元的、批評的輿論環境,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不少地區為了防止“一片向好”的情況,有的地區喊話企業家:“歡迎來告狀”;有的則設置了“海綿獎”,避免干部出現腦中“空蕩蕩”、工作“滑溜溜”、落實“輕飄飄”、執行“軟綿綿”、狀態“松垮垮”的情況。
18、企業每個發展階段都值得關注
如今,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被更多地區關注到,這成為城市、縣域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載體。這也意味招商引資不只500強,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被關注。
0到1,從無到有,初創階段,小步快跑,快速試錯迭代;從1到10,快速發展階段,注重成功經驗的復制擴張;從10到1000的階段,在主業穩定成長的階段,轉型升級,跨界融合。
19、做產業要順勢而為
發展產業勢必會有產業政策的輔助,產業政策意味地區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在優先的目標上。有可能會出現時間、精力成本高,但同時風險和代價也大的情況。
所以做產業少做逆勢而上、逆境求生,而是要順勢而為,借勢發力。
20、創新是不可預見的
新的行業、新的產業都來源于創新,創新多是自下而上,依據需求而生,所以創新是獨一無二,很難預見的。
企業創新除了要有政策激勵,更需要給企業家創造公平、安全的創新環境,這就可以從政策法規、產權制定等方面入手。
來源:招商要參
掃一掃,加入【產業地產學習交流群】
點擊下圖查看全國在售廠房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