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當前工作的著力點,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十一五”開局之年,上海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令人欣喜,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是貫徹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點,必須持之以恒。要堅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分類指導,圍繞世博會和“兩個優先”,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繼續推進郊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同時要加強土地調控和管理,嚴把土地閘門。
最新統計數字表明:今年1—11月,上海的投資增幅明顯放緩,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投資增幅放緩了,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非房地產第三產業投資占比超過30%,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民間投資比重均超過2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在1—10月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1—11月繼續回落2.1個百分點……一系列數字標識出上海投資結構轉向“質優”的軌跡。
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是上海貫徹落實“四個率先”科學發展要求、適應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必然選擇。經歷了持續14年經濟兩位數增長的奇跡,置身經濟高位運行的平臺,上海應該如何根據經濟運行新的發展變化,適時適度地進行調整和引導,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過去經濟增長的‘快’,主要是靠投資規模的拉動,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對資源的大量消耗及對環境的巨大污染,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不可能有持續性。對于既少自產能源,又乏自有資源的上海來說,經濟工作重點從投資規模增長向投資結構優化轉變,實際上把投資驅動變為創新與制度驅動,是在經濟高位運行平臺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培育經濟增長后勁的唯一途徑。”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景氣研究中心主任劉幌松說。
投資增幅的放緩,投資結構的優化,與市委、市政府先行一步的政策保障密不可分!渡虾<铀侔l展現代服務業實施綱要》、《上海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行動方案》先后出臺,從城市戰略的層面為上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奠定了基調,為上海投資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方向。要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嚴把土地與項目“閘門”是重中之重,本市有關部門先后制訂出臺了《上海產業用地指南》、《上海產業能效指南》等標準體系,在嚴格用地審批、項目審批的同時,調整投資結構,提升產業能級。
“不比速度比效益、不比規模比結構”成為上海各級政府和絕大部分企業的共識,許多大企業集團都有意識地選擇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項目進行投資,不少傳統加工型企業主動向服務業轉型。各區縣對于申請進入開發區的新建投資項目,一律進行產業評估、聯合會審,不符合產業導向標準的拒絕入區;對已經入區的項目,各開發區淘汰劣勢,扶持優勢。
通過這番"挑商選資、騰籠換鳥",全市累計淘汰劣勢企業1900多家,上海各開發區投資強度從"十五"初期的每平方公里20億元提高到目前的30億元,平均土地產出從去年的每平方公里49億元提高到今年的53億元。在新開工項目清理工作和淘汰劣勢產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上海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圍繞世博會籌辦的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項目有序推進;通過實施服務外包等一系列舉措,吸引總部經濟外資項目、外資銀行與跨國采購機構等更多入駐,助推信息服務、金融、物流、商貿等現代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接近70%。另一方面,上海大力鼓勵技術創新與品牌創新,重點扶持汽車、成套設備、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今年前10個月,上海第三產業增長值占全市比重出現回升,服務業增加值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上海的二、三產業增長更趨協調,上海的投資結構更趨優化。劉幌松表示,投資結構的優化表明上海經濟增長質量在不斷提高,上海要抓住機遇,建立能內生出技術創新、技術進步的機制,同時要健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制度,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比如今年底的銀行業全面開放對上海就是個巨大的機遇,金融業的發展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其它服務業都會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