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都在積極尋求海外基金的合作。”鵬欣房產副總經理徐洪林表示,由于集團改變了以往住宅銷售“短平快”的經營模式,因此,除了銀行等常規融資渠道外,會有一些新的嘗試,而尋求與海外基金聯姻就是其中之一。
年底原本是開發商的融資高峰,銀行對開發商貸款門檻提高,信托公司又關上了房地產信托的大門,大型的開發商紛紛通過配發新股或者發行債券融資,而中小開發商只有通過轉讓股權渡過難關。從11月開始,開發商們投入到一場融資的熱潮中。
上市公司紛紛配新股
萬科通過配新股融資42億元,成就了中國房地產業最大一次股市融資。而萬科并非年底以來,首家通過配發新股融資的房地產公司。萬科日前發布公告,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
據了解,深萬科此次配售每股發行價不低于5.67元,數量不超過7億股(含7億股),募集總額不超過42億元。
此前,金地、金融街、合生創展、富力地產、上海置業、上海證大等公司都紛紛配售新股。
12月7日,上海置業以每股2.42港元配售3.42億股,其中2.12億股或62%是新股,其余1.3億股或38%是舊股,將集資5.13億港元。公司大股東兼主席施建可套現3.15億港元。配售完成后,該公司最大單一股東GoodTimesResourcesLtd的持股量將由42.05%降至31.7%。GoodTimesResources由上海置業主席施建及其家族成員持有62%權益。
上海證大也在近期配售8億股新股,每股0.315港元(折讓約8.7%),集資凈額2.4億港元,將主要用在內地收購物業。配售股份占擴大后股本的14.01%;完成后,主席兼大股東戴志康的持股將由現時55.67%,攤薄至47.87%。
金地集團公司12月6日發布公告,共通過定向增發新股方式計劃募集資金約30億元。
“金地集團的在建項目比較多,又頻頻在全國的主要城市出手拿地。因此,在資金上會有所緊張。”中原證券分析師表示。公告稱,金地集團此次所募資金,將用于公司下屬的11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涉及北京,分別為金地中心項目、格林小鎮項目和四惠項目。
新上市地產公司頻發債券
大型上市公司通過配發新股融資,今年新上市的地產公司則通過發債券或高級票據融資。包括掛牌上市、發行票據等多種方式。
比如今年7月先后在香港掛牌上市的世茂房地產和綠城中國就于11月分別宣布,將發行6億美元票據和發行本金總額為4億美元的7年期高級票據。
據悉,這些開發商集資所得都將用在償還債務、發展現有和新增項目、營運資金等方面。市場分析師認為,因為調控的影響,銀行對房地產企業惜貸或者是不貸,而信托、REITs等融資渠道的要求也更加嚴格,這使開發商嘗試其他方式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預計未來一階段還會有更多開發商參與進來。
中小型公司轉讓股權
如果說手上有合適項目的開發商還算有融資的資本的話,那么另一些已無力支撐的房地產企業只好賣股權以求渡過難關。
“一些大的上市公司面向資本市場發行債券,小的公司只能被迫割肉,開始轉讓產權。”上海中原研究咨詢部經理馬冀表示。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和中介企業在交易所掛牌進行產權轉讓的項目共計21個。其中不乏位于上海黃浦區最核心地段的幾個商業地產項目,也不乏與大型國有房企相關的資產轉讓。可見,無論多么有實力的房企,資金難題都不容忽視。
馬冀表示,在政策的影響作用下,產權轉讓的大量進行,可能促使中小型房地產企業退出房地產行業,行業內部可能會面臨一次洗牌。
此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徐滇慶在某論壇上表示,在銀行將貸款門檻提升到35%后,開發商的資金缺口將達到3100億元,預計將有兩三成的開發企業破產。
少數公司尋求海外聯姻
除了直接融資,少部分開發商也在嘗試與海外基金的合作。不過,由于海外基金選擇公司與項目比較謹慎。所以,與海外基金的聯姻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商談。
“近期我們都在積極尋求海外基金的合作。”鵬欣房產副總經理徐洪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表示,由于集團改變了以往住宅銷售“短平快”的經營模式,因此,除了銀行等常規融資渠道外,會有一些新的嘗試,而尋求與海外基金聯姻就是其中之一。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鵬欣在與摩根士丹利商談合作事宜。合作將首先選擇集團位于楊浦的兩個酒店項目,但在此基礎上,并不排除其他更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多數開發商不會直接降價
奇怪的是,雖然很多開發商對于資金十分饑渴,但是,從今年最后一屆房展會的情況來看,開發商并不傾向于通過直接降價促進銷售以增加銷售回款。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東)副院長陳晟認為,在今年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治理整頓過程中,中小開發商的資金鏈會更加緊繃,貸款到期、利息支付、工程款等資金壓力接踵而至。伴隨著銀行收縮貸款、樓盤銷售停滯等問題,上演資金“大挪移”的可能性愈發降低。
陳晟表示,從今年的市場形勢看,政策層面更多注重于細節,對市場化供應源頭、保障化體系進行整頓和落實。按照市場趨勢分析,市場化的地價行情并不會產生降幅,房價則會保持平穩發展,這樣一來,對于開發商來說,一系列調控政策的運行,將使得其利潤空間被壓縮,導致回報率下降。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進行的一次業內調研顯示,只有三成開發商認為目前的市場形勢會導致較多的降價銷售出現,多數仍然傾向于用“軟性營銷”方式來促進樓盤銷售。因此,年底市場或許會有匹配剛性需求的銷售手段大量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