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源。人類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無不與土地息息相關。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土地問題始終是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30年,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端的農村土地改革,到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我們創造了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最深刻的動因源于土地,最強大的支撐來自于土地。
在看到我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囿于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模式,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2009年我國GDP總量已經達到33萬億元,如果支撐和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仍然是投資拉動、規模擴張、資源高耗的粗放外延型增長模式,那么,我國資源、環境必將更加緊張,人地矛盾必將更加尖銳。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好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一方面,堅持保障科學發展,以土地供應政策和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堅持保護耕地紅線,牢牢守住子孫后代生存發展、安邦立國的根基,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實踐證明,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強化土地供給剛性約束,可以有效抑制建設用地過度擴張,促進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倒逼機制”,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也無疑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管理體制、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還不健全、不完善,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法律法規,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財稅、社會保障政策等還不夠協調配套,對節約集約用地科學機制還在探索。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賦予土地管理工作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內涵,用新理念、新機制強化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使國土資源管理從單純的數量管理走向數量、質量、生態并重的綜合管理,從單純的資源管理走向資源、資產、資本統一的綜合管理,從單純滿足需求轉向供給和需求雙向調節的差別化管理,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單純依賴資源消耗拉動走向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拉動。我們要積極探索建立差別化的土地供應管理政策,優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項目用地,嚴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項目上馬,切實保障自主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用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我們要積極探索建立節約集約用地的激勵機制、責任機制、考核機制、用地全程監管機制,努力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依法從嚴從緊管理土地,實現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一條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