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說“在數據時代,三十年以后,全世界最優秀的CEO是個機器人”,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大叔去年說“5年后,機器人將會屠殺人類”,機器人會威脅人類嗎?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到底如何?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成本驟升,“機器人替代人”正成為時代趨勢。但中國機器人替代人工率僅為0.3%,不足國際平均數字一半。這暗示機器人在中國有著巨大市場空間。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
千億藍圖
今年以來,機器人產業受到了更多政策的扶持,也得到了市場更大的關注。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與高檔數控機床便被列為需大力推動實現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而在近期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更是雙雙致信對大會召開表示祝賀,凸顯了管理層對于機器人領域發展的重視。其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指出,“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召開,對促進中國和全球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這將有力促進機器人新興產業的成長,創造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成,一個重要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基本滿足市場需求,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正因為管理層對機器人產業關愛有加,機器人產業才擁有著巨大發展空間據了解,今年來全國多地紛紛上馬機器人項目。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近40家。目前有影響力的機器人公司預計有700—800家,上市公司涉及機器人業務的公司也超過50家。中國內資機器人企業 2015 年預計增長30%。
產業現狀
1、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為23萬臺,今年預計將會有15%的增長,這一兩位數的增長趨勢將持續數年。目前,驅動整個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動力在汽車業,其也是最早應用這一技術的行業;去年,其占據了前文提及的23萬臺總銷量的10萬臺。緊隨其后的,則是電子行業及金屬、橡膠、食品、制藥、化妝品等。
2、按國家來看,中國是新增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占據全球份額的56%,即去年23萬臺工業機器人中有超過12萬臺被中國買走;其次是日本、美國和韓國。按區域劃分,亞洲是現在工業機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地區,占據全球份額的50%;接下來是包括北美及南美的美洲及歐洲。
3、供應商方面,目前全球共有超過4萬家,來自中國的供應商比例正在不斷上升。國際機器人聯盟預計,截至2015年,估計有超過150萬臺工業機器人服務于各大流水線,而在未來三年內這一數據將達到230萬臺。
4、本世紀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超過100萬臺,最近幾年增速尤為明顯。但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平衡現象:從地域上看,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從領域上看,集中于汽車業和電子行業。
5、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工業機器人設計技術并積累了工業機器人應用經驗”,但創新能力依舊較弱,產業相對較小,競爭力也較差;同時,我國的工業對于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支持能力也有待提高。經過短短三五年的爆發式發展,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機器人公司或已達700至800家。但國內工業機器人大多集中于相對簡單的搬運、碼垛及家電、金屬制造領域,在高精尖的多關節機器人僅占有10%、焊接機器人僅占有16%、汽車組裝僅占有10%的市場份額,在產業鏈中偏低端且并未進入主流市場。
當前就制造業向“智造業”的轉型發展已成為共識,南方所出現的“機器換人”的大潮便是一個典型代表。在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提高的今天,傳統的那一套大規模流水線工業已經跟不上節奏——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已被壓縮到1年以內,連汽車的更新周期也減少到了3年,靈活、快速及可以隨時變化升級的生產線為工業機器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
不過,工業機器人也并非是萬能藥。目前,在很多場合下,工業機器人并不能簡單的替代人工,它們當中既有造船、航空等高精度裝配作業,也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面臨著一種選擇,不然做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不然設計一個手工作坊,人和機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
而解決之道便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1.解決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的作業;2.解決機器人與人的共融性;3.解決與作業決策相關的自主意識。
只有當上述三個問題得以突破,工業機器人才能擺脫目前只是作為一種機械設備在專用領域應用的現狀,從而進入廣泛的市場。不止是作為人類的替代或人類能力的延伸,而是一個真正能獨當一面的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