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凡利(資料圖)
第一講 招商引資:驅動器、轉向器和加速器
發展是硬道理,新常態下的發展不是“自由落體”,而是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1、招商引資:穩中求進的“驅動器”。穩中求進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主基調。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但這是調速而不是失速,是穩增長而不是低增長,更不是不增長。穩增長關鍵要穩投資,穩投資關鍵要抓招商,抓招商關鍵要看項目。項目作為各種生產要素的聚合體,既是經濟發展的載體,更是支撐和動力。不抓招商引資、沒有項目支撐,就形不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穩中求進只能是一句空話。“穩”,要靠投入來托穩;“進”,要靠項目來推進。只有堅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才能鞏固“穩”的基礎,增添“進”的動力,真正做到調速不減勢。
2、招商引資:轉型升級的“轉向器”。新常態的核心任務是加快轉調發展,但轉調不是“空轉”,也不是“空調”。無論是創新驅動轉調,還是重大戰略引領轉調,都不能把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停下來,都要重視做好增量文章,靠培育引進優質項目來支撐。要轉方式、調結構,就一定要認真思考現在是什么樣的方式,想要轉到什么樣的方式,還有多大的差距,需要轉哪些、怎么轉;調結構,一定要了解本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基于現實和可能的理想結構是什么樣的、如何調整,千方百計把數量占比大、稅收和財政貢獻大、吸納就業人數多的系統性重要行業做大做強。對“騰籠換鳥”,要認真思考把籠子騰出來能換進什么鳥?盛麻雀的籠子能不能裝鳳凰?籠子要怎么改進?還是另做一個籠子?只有順勢而為抓好項目引進建設,打造提質增效的項目“升級版”,才能夯實“轉”的基礎,保證“調”的質量,真正做到量增質更優。
3、招商引資:改善民生的“加速器”。改善民生,離不開發展;加快發展,離不開增加投入、新上項目。實踐證明,項目的引進和建設不僅帶動財稅增收,而且促進社會就業、城市繁榮。一切項目的引進建設最終是為了惠及群眾,一切惠民工程最終要靠項目成果來體現。只有一以貫之抓好項目引進建設,才能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好更快改善民生,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為民又惠民。
第二講 招商引資三大敵
近年來,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資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也有一些搞好招商引資的思想敵人。
1、第一大敵:“不用抓”的無為傾向有的人奉行“無為而治”,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企業是市場主體,引項目、搞投資是企業自己的事,政府去抓是“多此一舉”。實踐證明,“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尤其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更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有效發力。只有既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作用,“兩只手”各就其位、共同到位,招商引資才能有為有效,項目建設才能有花有果。
2、第二大敵:“不愿抓”的畏難傾向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美歐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全球產業轉移步伐放緩。同時,國內經濟換擋調速、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空間縮小,項目引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項目推進的難度越來越大。少數人由此對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畏難發愁、望而卻步,認為招也招不來、抓也抓不好,不想招、不愿抓,工作像“磨盤”,不推不轉。想干事總能找到方法,不想干事總能找到理由。困難不是某個地方獨有的,我們難,各地都不易,但確確實實在這種困難中有些地方招商引資還在突飛猛進。我們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人家實現了;我們看似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人家辦到了。事實充分說明,沒有干不成的事,只有干不成事的人;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越是環境趨緊,越容易拉開差距,誰能面對困難率先突圍,誰就能搶占新常態的制高點。
3、第三大敵:“不敢抓”的自保傾向新形勢下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涉及的利益調整越來越復雜、運作程序越來越嚴格、監督追責力度越來越大,有些人接觸客商怕閑話、征地拆遷怕惹事、拍板決策怕擔責,不敢觸及矛盾,不敢承擔風險,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怕打碎碗就干脆不刷碗”。招商引資不能亂作為,但不能因此就不作為。不作為不光是害了自己,還害了一個單位、一支隊伍。要發揚“敢拼才會贏”的精神,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堅持“利在眾后、責在人先”,爭當勇者無敵的“尖兵”,敢于亮劍出鞘而不縮手縮腳,勇于一往無前而不躊躇不前。
第三講 12字理念,讓招商從優秀走向卓越
要想讓招商引資從優秀走向卓越,就必須樹立“12字理念”:久久為功、質量至上、分秒必爭。
1、招商引資要“久久為功”我們必須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的“家常便飯”,時刻惦記“鍋碗瓢盆”,吃著“碗里的”,把住“瓢里的”,盯緊“盆里的”,想著“鍋里的”,真正做到“四個一批”,即謀劃儲備一批、洽談推進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效一批,這樣才能保障招商引資源源不斷。
2、招商引資要“質量至上”招商引資要順應“綠色化”發展要求,堅持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相統一,既保證足夠的項目數量,又追求更高的項目質量,不能只招加工車間不招企業(產供銷加研發),不能“撿到籃子都是菜”;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要“干貨”不要“水貨”,重“噸位”更重“品位”,突出生態優先、科技領先、效益為先,以高檔、高端、高質項目助推轉調發展。
3、招商引資要“分秒必爭”追上對手唯一的辦法是跑得更快。要以沖刺的狀態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始終繃緊效率之弦,擰緊時間發條,勇當先人一拍的快手、高人一招的高手、勝人一籌的好手,全力跑贏競爭對手,靠項目建設的先機贏得科學發展的先機。
第四課 招商項目怎么引?“352”引進法
項目是招商引資的關鍵,項目從哪里來?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引進招商引資項目的好方法:“352”引進法,也就是:三聯系五引進兩挖潛!
1、“352”引進法:三聯系三聯系即:聯系走訪高校和科研院所、聯系走訪包括央企省企民企在內的各類國內大企業、聯系走訪以世界500強為核心的跨國公司。對高校院所,要重點了解其科研成果轉化和開展校地合作意向,尋求更多合作機會,實現借梯登高。幾乎所有的理工科和綜合類大學、科研院所都有合作機會。我們腦子里都要始終繃緊招商引資這根弦,只要有這根弦,招商引資的機會就無處不在。對本地走出多少企業家、多少教授、多少院士,都要胸中有數、如數家珍,遇到他們后就要講項目、談合作,我們要充分掌握其學術成果價值和可能帶來的產業價值,發揚“三顧茅廬”的精神,帶著感情、帶著意向、帶著需求,逐人登門拜訪,爭取他們為家鄉貢獻才智。對央企省企、大型民企等國內大企業,要重點了解其資本實力、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及時掌握其國內布局規劃和產業投資意向,拿出我們與之相匹配的企業、產品和要素資源,與之搞好對接,真正做好對內開放這篇大文章。實際上,遍布各地的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也是可以積極引進的。對世界大型跨國公司,要重點了解其全球戰略投資布局和實體經濟、研究機構、區域總部的轉移動向,第一時間順勢承接,推動其來投資,以單體的項目合作,拉動我市產業嵌入國際大市場。同時也要認識到,發達國家的中小型企業也在積極探索進入中國市場,我們也要積極對接。
2、“352”引進法:五引進五引進即: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人才、技術和品牌。對于項目的引進,我們要堅持“頂天立地”、“鋪天蓋地”、“開天辟地”一齊上,既要引進技術水平和財稅貢獻高、投資規模大、能夠引領產業上層次、輻射帶動力強的“高、大、上、強”項目,也要引進落地快、見效快、成長性強的“小微”項目,還要引進具備顛覆性功能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新興”項目。對于資金的引進,要打開視野、廣開門路,既可以引進綠地(創建)投資,也可以吸納褐地(并購)投資;既可以爭取直接投資新上項目,也可以吸引各種股權投資基金參與老項目的增資擴股和股份制改造;既可以非公開向特定對象募集資金,更歡迎到國內外各種資本市場上上市融資,最大限度地挖掘資金來源。對于人才的引進,要放眼全國、面向全球,招攬“統領三軍”的管理人才、“技驚四座”的創新人才、“匠心獨運”的技能人才,向人才第一資源要第一生產力。人才引進一定要解放思想,要舍得拿出位置、拿出價錢、拿出榮譽來引進真正的人才。對于技術的引進,要采取先“拿來”的做法,在引進消化吸收中再創新,站在高個的肩膀上攀新高。很多二三線城市,自主創新的能力畢竟有限,必須把引進人才、引進技術作為增強城市整體創新力的主渠道。對于品牌的引進,要強化“品牌是無形資產、品牌扎堆是城市形象”的理念,把品牌作為背后捆綁著資金、技術和市場的綜合性要素來對待,在參與全球核心競爭中引進一批大名鼎鼎的“大牌”、“名牌”,通過品牌拉動,做活產品、做大企業、做強產業,并形成城市品牌與品牌城市的良性互動。即便是二三線城市,在引進方面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還沒干就先打怵,沒有自信心。西雅圖這樣一個人口65萬、地處美國西北角的海邊城市,一樣可以擁有波音、微軟、星巴克、亞馬遜、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總部以及眾多的互聯網公司、音樂制作公司。如果我們再進一步靜下心來想想,似乎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發達國家的著名工業城市甚至工業中心很多不在首都、不在我們通常理解的一線城市。
3、“352”引進法:兩挖潛兩挖潛即:深入挖掘現有企業潛力、深入挖掘園區潛力。依托現有企業進行嫁接改造、增資擴股,往往比招商引資新上項目數量更多、來得更快、見效更早。要防止只盯著外面的“和尚”忘了身邊的“寶貝”,更要提防對本地企業不理不睬而被別人招商挖走。我們要做足做活現有企業的裂變文章,既把現有盤子做大、鏈條做長、品質做優,又在存量“滾動發展”中吸引增量“滾滾而來”。要實施企業再造工程,千方百計推動現有企業持續增資,支持企業擴產增效,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使小企業變成大企業、大企業變成強企業、一個企業變成多個企業、區域性企業變成行業龍頭、跨國公司。園區是招商引資的主戰場,是項目建設的主陣地,是科學發展的主力軍。各園區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潛力巨大,要根據各自實際和特點,明確招商引資的目標產業、目標區域、目標企業、目標項目,明確推動招商的組織力量、實施路徑、有效措施。各園區都要發揮“專業化”優勢,突出創新驅動,推行“管委+公司”等模式,引進專業團隊辦“園中園”或者與國內國際一流的園區運營商、投資商共建園區、共管園區,學習外地做法探索實行專業招商人員收入與招商業績掛鉤,充分釋放應有活力,發揮好招商引資的龍頭作用。這要建立招商引資信息報送和上下聯動機制,建立涉及好項目、大項目的市級決策機制,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避免惡性競爭,確保大項目、好項目留得住、落得下。
第五課 招商項目哪里來?“FIP”工作法
優質的招商項目,除了可采取“352”引進法之外,還可以利用“FIP”工作法,也就是“Fight for-Incubate-Plan”(爭取-孵化-謀劃)工作法!
1、“FIP”工作法:“爭取(Fightfor)”項目無論是招商引資吸引新項目入駐,還是申請國家和省對本地項目的支持,都要真正靠上去,貼身緊盯式地爭取。新常態下,上級宏觀調控政策由“大水漫灌”轉向“噴灌”、“滴灌”,雖然政策的指向面“收窄了”,但是政策的精確度“更高了”,“噴灌”、“滴灌”的密度更大了。我們要準確把握這些新趨勢、新特點,精細對接、精心爭取、精準用力,想方設法讓上級的好政策、好項目“噴”“滴”本地,滋潤本地經濟發展。當前國家和各省里圍繞“定向施策”持續打出“組合拳”,比如,圍繞支持轉型發展,國家已設立總規模400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推出了信息網絡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大工程包;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我們都要聞風而起、捷足先登,超前研究好政策,超前做好篩選、論證、包裝等工作,及早推出一批高成熟度的大項目、好項目,拿出“搶上”、“擠上”、“粘上”的硬功夫,全方位、多渠道向上對接和爭取,最大限度地搭乘政策“頭班車”,培育出政策在本地落地生根的“樣板田”。
2、“FIP”工作法:“孵化(Incubate)”項目2015年,國家連續多次下發文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從9大領域、30個方面明確了96條政策措施。形式多種多樣、門檻有高有低的企業孵化器,是“生產企業的企業”,發展“眾創空間”孕育壯大的不僅是一個企業,很可能是一個產業、一條產業鏈,甚至“一路下蛋”,發展成新的增長極。更為重要的是,眾創空間不僅孵化項目、催生產業,而且播灑敢為人先、活力迸發的創業創新文化和營商基因,培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項目之源。我們要順應形勢、主動作為,算大賬、算綜合賬,研究制定具有“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把發展眾創空間、鼓勵創客創新與培育發展市場主體統一起來,堅持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不斷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著力打造創業創新“沃土”,支持“創客”、激勵創造、引導創新,通過“創客+創造+創新”,全面激發和挖掘創新能力、創業活力和創客潛力。
3、“FIP”工作法:“謀劃(Plan)”項目招商引資要抓住國家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歷史機遇,立足本地實際,乘勢而上,借題發揮。比如,我們要借勢“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謀劃“借梯上樓”項目,一定要主動與國家和省對接溝通,高標準制定我們的建設實施方案,聚力引進一批沿線國家來投資項目。
第六課 招商項目建設“12字訣”
招商引資要把重點項目為主抓手,全力以赴推動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讓項目建設“次第花開”,這就要求我們牢記招商項目建設的“12字訣”:貴在神速、重在保障、成在服務。
1、12字訣:貴在神速推進項目建設必須“先聲奪人”、搶占先機,不能“先來后到”、貽誤戰機。我們要緊盯“項目落地”,強化效率意識,從項目啟動時就進入“倒計時”、竭力縮短“進行時”、盡早步入“完成時”。批復項目要加快由“備戰”進入“實戰”,力求第一時間開工。爭分奪秒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把前期項目轉為開工項目,全力把未開工和開工不足項目“喚醒激活”。在建項目要加快由“持久戰”轉入“速決戰”,力求最快速度推進。對重點項目,要倒排工期、加快進度。對達到和超過時序進度的,要尊重規律,能快則快。對未達到時序進度的,要一事一議,加快趕超。竣工項目要加快由“建設會戰”轉入“生產會戰”,力求盡早投產達產。努力解決好項目投產“最后一公里”問題,排除障礙、優化服務,搞好生產要素供應銜接,使項目早見效、快見效、多見效。
2、12字訣:重在保障項目建設“重在保障”,要拿出“硬招數”啃下“硬骨頭”。項目建設對我們是全方位的考驗,既要看能力、看作風,又要拼智慧、拼韌勁。要牢固樹立“項目建設共同體”意識,努力在突破中突圍,在打破瓶頸中打開局面。群眾工作要務必到位。抓項目建設是為了惠及群眾,推進項目建設必須依靠群眾。要耐心細致做好群眾工作,不斷提高化解矛盾的“智商”和“情商”,讓群眾真正理解、真心支持,切實把好事辦好。資金保障要務必到位。積極拓寬思路破解資金“瓶頸”,依托政府引導,鼓勵企業擴大投資,撬動社會多元投資,擴大開放吸引投資,運用現代金融手段促進投資,多渠道解決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要加強銀企對接,鼓勵銀行“雪中送炭”。要鼓勵融資創新,積極運用PPP模式,匯聚社會力量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要利用眾籌門檻低、多樣性、籌資靈活的特點,借助眾籌平臺,探索眾籌融資。土地保障要務必到位。堅持大項目好項目土地優先供應、重點保障,努力把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大盤子。創新思路做好批而未供土地利用工作,切實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
3、12字訣:成在服務項目建設“成在服務”,要去掉“緊箍咒”戴上“護身符”。要用“金牌服務”擦亮“金字招牌”,這些金字招牌既是我們招商引資的優勢所在,又是我們服務項目建設的標桿所指。要用“金牌”標準錘煉“金牌”服務。從實事做起,從細節入手,提升宜居宜業的幸福指數,讓文明、安全、便利名副其實、無處不在,讓廣大客商投資順心、生活舒心、安全放心。要用權力“瘦身”推動服務“健身”。我們要持續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拿出敢割“心頭肉”的勇氣,砍掉一切阻礙項目建設、影響企業發展、增加群眾負擔的不合理事項。要適應新常態,勇于打造“政策洼地”。新常態不是不要政策創新,而是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更需“政策創新”的勇氣和智慧。要既搬“攔路石”又拔“軟釘子”,絕不能開大門關小門、松口不松手,絕不能滋生門易進、臉好看、事不辦的“新衙門作風”。要做好優化服務“大文章”,在政策、法律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務、親情化服務、一站式服務,踐行“馬上就辦”的作風,打造項目服務“高速公路”。要用“剛性治理”優化“項目生態”。有些企業反映,一些地方引項目時,好話說盡,笑著臉“開門迎客”;項目開建時,強攬工程要活干,板著臉“關門欺客”;企業發展時,強拉贊助亂收費,豁上臉“上門宰客”。企業有苦難言。我們必須下決心整治這種項目生態,嚴禁把項目當成“唐僧肉”,搞“雁過拔毛”。要在全市集中開展優化項目建設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由有關部門牽頭,對全市在建和擬開工重點項目全面摸底排查,全程保駕護航,堅持“零容忍”,不搞下不為例,依法嚴厲懲處“敲竹杠”、強攬工程和強行阻礙項目施工等違法行為,嚴打“攔路虎”、“地頭蛇”,努力營造落得下、留得住、建得快、發展好的“項目生態”。
掃一掃,加入【產業地產學習交流群】
加微信/關注本公眾號
自動獲得入群二維碼
點擊下圖查看全國在售廠房項目
